【师大首页】

学术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经济史团队教师参加“第二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

日期:2019-09-23  作者:吴春玲  编辑:吴春玲  预审:马骥  终审:马骥  点击:

   (本网讯 经管学院 马长伟)9月20-22日,由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工商税收研究”课题组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第二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教师20余人参加会议。该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马陵合教授,以及我院经济史团队成员马长伟老师应邀参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这是一个站在历史和理论高度提出的论断,对当前财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怎样去认识和理解这一论点?如何从历史上寻找借鉴和启示,如何推动当前财税改革的新进程,是学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此,在两天的会期内,参会人员集中讨论了近代中国财政改革、税务征收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何平教授还结合近年来中国财政史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政史”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马陵合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解读了《路权视野下铁路税收体制变动中的控制与反制——以胶济铁路为中心(1909-1931)》,分析了在近代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胶济铁路货捐的争议与冲突。马长伟在会上汇报了论文《开征与纷争:近代子口税的设置问题》。该文分析近代历史背景下,围绕洋商贩运洋货入口、土货出口时的税种之争、税权之争、纳税人之争的问题。


会议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大家围绕怎么研究财政史、怎么论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等问题开展了讨论。马陵合教授结合大家的论文和自己的经验指出,目前的财政史研究应该坚持两个原则:1、要重视近代财政理论在我国的传播问题,重视财政改革,税种设置的原因,以及为何出现这种制度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梳理历史进程。2、对某些名词与概念,不能简单的拿来就用,要区分近代与当今的区别。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