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崇德 尚学 笃行 创新”之路
——在经管学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周端明
(2017年6月25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以及远道而来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迎来经管学院2017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在此,让我们一起用最热烈的掌声,为2017届514名本科生和27名研究生献上最诚挚的祝贺!向为培养你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家长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人生就像一门宏观经济学,当期的产出总是围绕着长期的增长趋势而上下波动。我们现时的成就何尝不是围绕着我们的长期品质而上下波动。偶然的运气、一时的小聪明等可能使你现时的所得高于趋势。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切不可为这现时的所得而沾沾自喜,甚至窃以为是人生的成功。正如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需要从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发力,同学们一生的成就何尝不取决于自身的内生动力,只有提升了自身的长期品质,才可能迎来人生的真正成功。
首先,做一个“崇德”的好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人们误以为经济学就是教导人们要自私自利的单干。但是,博弈论告诉我们,虽然有限次的博弈均衡是囚徒困境,但是无限次的博弈则能够突破这种困境,获得结果更佳的合作解。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成功找到人类利他行为的基因。在漫长的生命演化中,合作基因的出现可能是人类这种物种生存于世的理由。而合作背后是什么呢?除了如法律法规等正式的制度外,“崇德”的文化是更深层次的基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希望我们安徽师大经管毕业生培育我们的德性,用德性养成我们的浩然正气,塑造我们的人格魅力,这样,我们就用德性既安顿了自己,也安顿了他人。安顿他人就是安顿自己,这样你的朋友、追随者和合作者就遍布天下,何愁事业不成。
其次,养成“尚学”的习惯。在李嘉图和马尔萨斯时代,土地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让经济学成为一门“沉闷的科学”。实际上,不仅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知识这一生产要素同样遵循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大家大学所学为大家谋得一份差事,获取一份收入。但是,如果大家不能保持“尚学”的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给你带来的回报很快就会耗尽,你可能会失去你的工作,丧失“自生能力”。《 淮南子》有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希望我们安徽师大经管毕业生养成“尚学”之习惯,不断在知识的阶梯上攀登,不断挑战未知世界,提升学习能力。在挑战未知世界中获得自我,永葆青春。
第三,做一个“笃行”的实践者。中华民族的历史璀璨辉煌。虽经历波折,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这个民族,近代以后,遭受苦难之深重,付出牺牲之巨大,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地奋起抗争,我们也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新中国刚建立之时,我们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深陷贫困陷阱。改革开放前30年,尽管我们还处于贫困陷阱,但是,经过一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建成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们成功跨越贫困陷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尽管发达世界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但是,我们突破了封锁,实现了弯道超车,开始实施技术反封锁的战略。各位同学,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正是我们“经邦济世 经世济国”大展宏图之时,希望大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践履所学,持之以恒,做到“知行合一”,必将助力祖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领世界。
第四,成为“创新”者。创新之父熊彼特早已说过,创新是打破经济循环流转的根本力量。当然,创新同样具有巨大的“创造性破坏”能量。要想自己不被这种“创造性破坏”能量毁灭,唯有自己成为“创新”者。各位同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我们的后发优势在不断耗尽。我们即将与世界强国开展一场攀爬一座云雾缭绕而无人攀爬过的高山,唯有不断创新,才可能最终攀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各位同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处都是机会的时代也行将终结,市场饱和、产能过剩成为我们的“新常态”。唯有“创新”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市场细分方式,发掘属于自己的“蓝海”。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创新基因,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写照。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各位同学,在大家即将奔赴前程、迎接新的人生挑战之时,希望我们牢记“崇德 尚学 笃行 创新”的院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你们的明天一定更美好。昨天,你们以师大经管为荣;明天,师大经管以你们为荣!
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同学前程似锦,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师大经管是你们永远的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