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繁星“三下乡”】徽商老字号调研之下塘烧饼:技艺传承见初心, 精准脱贫担使命

日期:2021-08-03  编辑:吕洋  预审:陈刚锋  终审:陈秀庆  点击:

本网讯(经管学院 盛燕)“历史逐渐改变了城市的样子,改变了百姓的生活,甚至改变了天空的颜色,然而却将精湛的技艺和辉煌的文明洒落人间”。近日,依托安徽师范大学徽商发展研究院,在安徽省老字号企业协会指导下,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赴安徽合肥、芜湖等地徽商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经营与传承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后,徽商调研小分队早早的便乘车前往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的下塘烧饼协会开展实地调研。

历史的馈赠——漫溯下塘烧饼历史长河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几千年的“食文化”,形形色色的菜品记录着不仅仅是过去的口味与风貌,还记录着流传千古的轶闻趣事。葛会长在访谈初始,便向我们介绍了下塘烧饼的历史起源。

下塘烧饼源于汉代,扬名于晚清。传说在三国鼎立时期,曹吴两军大战,曹军在合肥逍遥津大败,吴军一直追击曹军至长丰县下塘地域。夜晚曹军饥寒交迫,却又担心暴露行踪,不敢明火做饭。因此,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放在下面生火,做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曹军吃饱后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下塘烧饼的工艺从此便流传下来。

据《长丰县》记载:清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派兵驻扎下塘集。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成了首选。烧饼师傅们为了多争生意,纷纷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工夫,使烧饼逐渐成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烧饼质量虽然上去了,但常吃下塘烧饼的湘军却屡吃败仗,人们便戏说湘军“只顾紧吃烧饼,那管战事吃紧。”此语虽属笑谈,但下塘烧饼却因此名声大振。

如今,下塘烧饼起已经立为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下塘烧饼正在积极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下塘烧饼非遗文化传承人,葛德贵对下塘烧饼的故事一直牢记在心,自十几岁便开始学做烧饼,起初他自称自己做的烧饼不好看又不好吃,无奈之下,葛德贵就四处拜师学艺、博采众家之长,在随后的两年学徒光景中,他勤奋学习,努力揣摩烧饼制作之术,并且手艺也越来越精,很好的传承了烧饼文化。学成归来后,葛德贵再次另起炉灶,并自创了一家“龅哥烧饼铺”,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了500多个烧饼。

传承的使命——领略下塘烧饼制作手艺

初入协会,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位老师傅循循善诱指导学徒的场景,众人在香味扑鼻、狭小而有序的空间里有条不紊做着重复单一的动作,然而风扇悠转和食物油炸的喧嚣里仍夹杂着几声浅谈的细语和几抹含蓄的笑声。通过简单的了解得知,有的学徒经营门店生意已经好几年,依旧返回协会继续学习手艺,以充分还原下塘烧饼的纯真口味;也有的学徒是初来协会培训学习,他们被下塘烧饼悠久的文化背景和代代相传的技艺所吸引,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谈到下塘烧饼的制作特点,葛会长流利的说出了这一顺口溜,朗朗上口的“烧饼秘诀”久久流传在长丰县下塘镇,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制作烧饼的一系列过程。

在参观协会制作烧饼的器具时,我们发现,烘烤下塘烧饼用的是一种穹形吊炉,炉壁悬在炭火的上方,这样就能保证炉壁受热均匀,烤出来的烧饼外酥里嫩、焦香酥脆,与原先“一口炭火烧得很旺的土锅灶,上面反扣着铁锅”十分相似。听了葛会长和其他师傅们生动的介绍,结合那句顺口溜,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师傅在炭火中反手倒贴上烧饼,几分钟后,一块外脆里软、香气扑鼻的下塘烧饼就能出炉了,刚出锅的烧饼芝麻喷香、外焦内软。”

情感的归宿——回顾下塘烧饼扶贫奇迹

当被问到为何当初想要分享制作烧饼的秘诀时,葛会长毫不犹豫地道出:“手艺应该给更多的人,这样每个人都能有一碗饭吃,过年时就会感到饭的来之不易还会想起带来这碗饭的人是谁”。

2016年,为了响应“精准脱贫”号召,长丰县政府决心把下塘烧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靠山”。因此,当地县委书记和扶贫干部多次找到葛会长商量创办培训场地,将下塘烧饼这个本地名小吃打造成全国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在政府的扶持下,葛德贵成立下塘烧饼协会,还请了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对下塘烧饼设计品牌定位、完善质量标准等。只要想学烧饼,协会都会为学员提供免费培训,不仅学费全免而且包食宿。

为了让学员掌握下塘烧饼的关键技术,葛德贵等其他老师傅还会亲自帮助学员寻找就业机会。当地数百名贫困群众在长丰县政府和烧饼餐饮协会的扶持引导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此外,会长向我们介绍中提到,下塘烧饼已从本地走向上海、南京、烟台等多个地方,甚至走出国门,2018年还在柬埔寨开了门店,生意十分火爆。

下塘烧饼里的“乡味”是沉淀在面粉、芝麻、灶炉烟火里的,平淡却有记忆可寻。那朴素的味道或许像是岁月的过水无痕,即便当下没有波纹但却让人一生回味。下塘烧饼存在于一代代下塘镇人民的记忆中,永远能够勾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