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 沈雨薇)“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随着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普法课堂进入了大街小巷,受教人群亦是年龄越来越小。8月3日上午9时许,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关于芜湖县区“云端教育扶贫”志愿服务云团队的支教老师,来自法学院的王海萌,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了一堂充满诗意的普法课堂。
从古诗和词曲切入,向法律普及说“嗨”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课堂里传来三、四个孩子齐刷刷的朗读声。
这难道是语文课?原来,这是小老师王海萌自创的“审判”古诗的环节。从孩子们熟悉的诗词中找到违法行为,通过“审判”,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
“你们知道这首诗里有什么违法行为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却没讨论出个所以然。陪伴他们上课的家长们齐上阵来:“酒驾吗?”“是酒驾吧!”
得到正确答案后,王海萌为孩子们介绍起了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处拘役,并处罚金。听到这里,孩子们装作“小大人”一般在父母耳边唠叨起来。
“世世代代相传的诗歌财富,早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血脉里。”王海萌表示,以诗词为切入点既有文化底蕴又贴近生活,既脑洞大开又容易理解,是打开法律大门的别样方式。
《沁园春·雪》教会孩子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元日》告诫孩子们禁止燃放烟花炮竹,《别老母》则要求大家要敬爱自己的父母,长大后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法律知 识,还从诗词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海萌讲述古诗词里的“法律”。 安徽师范大学戴婉婷提供
从邪恶与懦弱入手,向校园暴力说“不”
近两年,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出现在大众眼前。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每年有2.46亿儿童遭受校园霸凌,年龄大多集中在13至15岁,85%以上的霸凌行为是威胁恐吓或拳打脚踢。校园暴力成为了学生家长的心结,这堂课也格外的深重且严肃。
小老师王海萌为孩子们播放了有关校园暴力的视频,介绍了校园暴力的形式,普及了如何在校园中保护自己。孩子们毫不吝啬地向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把老师当成了可靠的倾诉对象。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及时报告老师!”小女生盛月勇敢地说道,“我以前看到一个同学被打了,就告诉了老师。老师会保护我们的!”
受访家长韦发明的父亲表示,校园暴力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他们不希望孩子会发生这种事情,也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不要欺凌他人。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应从家庭教育开始。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受害者的过错,了解孩子交往动向,灌输健康的生活习惯。全力反击,向校园暴力说“不”。
“我很心痛的是,起诉校园暴力案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王海萌说道这里,眼眸低垂,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王海萌给孩子们介绍校园暴力。安徽师范大学戴婉婷提供
从家庭及社会入手,向法制教育说“请”
目前,青少年对于规则意识单薄,且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青少年对学校以外的世界接触面广却狭隘。并且,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盲从心理和攀比心理,容易对钱、权产生向往心理。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的原生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规则意识”低,法律意识淡薄,从而产生了普法效率低下、质疑司法制度的公正性的结果。
未成年人更加需要道德教育,随后才是法制教育。“所以我才会想到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这次的普法小课堂,通过有趣的互动,在向孩子和家长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受访时,王海萌这样说道。
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将规则意识渗透入家庭教育之中,及时发现、纠正孩子的不当之处,改变孩子的叛逆心理。把道德教育的根基打好,法制教育才能“不请自来”。

学生家长接受线上采访。安徽师范大学戴婉婷提供
“法律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在聆听群众的声音,但不盲从群众的偏见。”孩子与家长全员出动参与诗情画意的普法小课堂,使得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相辅相成,打开了别样的法律之门,让“法”与家庭相伴。“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