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日期:2019-08-30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 (经管院 刘天悦/文 范鹏飞/图)从安徽芜湖到黑龙江黑河,2000多公里,近60个小时,我从未想过,有这么一年夏天,会背上行囊,奔赴如此遥远的他乡。从长江江畔到黑龙江边,从熟悉的内陆到陌生的边境,从汉族居民区到少数民族聚居地。我们仿佛误入兔子洞的“爱丽丝们”,却无需睡去,便遇见了祖国大地上的另一番风情。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足够充实的调研之旅。以黑河市少数民族乡镇经济现状为调研目标的我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信息,还面对面接触了数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使我折腰

提起少数民族,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热情。事实上,他们的民族文化才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相较于含蓄内敛的汉族文化,少数民族的特色风情总是带上些许热烈奔放的味道。在为期六天的调研行动中,我们一共拜访了四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鄂伦春族的狍皮制衣和桦皮工艺,达斡尔族的“哈尼卡”,俄罗斯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服装和建筑,满族的辉煌历史和众多收藏,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我也曾为足不出户便可看尽天下事而感到满足,可这一次我却明白了,总有些人有些事,是必须亲身去体会的。如果我未曾来过,我便无法拥抱狍皮大衣的粗犷与坚实,亦无法剪裁出“哈尼卡”的细腻与温柔。

江水浩浩,予我骄傲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似的是,我们与这些少数民族村民们同为生活在沿江流域的“吃水人”,然而,长江与黑龙江于我们两者的意义却略有不同。在我的主观印象和成长轨迹里,长江作为主要生活物资来源的地位在不断弱化,它更多的,是在航道和蓄水等方面发光发热。

而来到黑河市的少数民族村镇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村镇大多沿黑龙江而建,相应的,村民们对于江水的依赖程度呈指数级上升。据各村民委员会主任介绍,在经济转型前,他们大多依靠渔猎为生。而哪怕如今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作为最靠近黑龙江的村落之一,四嘉子乡小乌斯力村(满族)的村民委员会主任也向我们透露,村里仍有二十多户人家常年保持着渔猎的传统。同时,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与黑河市分别坐落在黑龙江的左右两岸,因此黑龙江也起到了“界河”这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者相比,长江在我心里的印象偏重于“运输”和“储蓄”,而黑龙江则偏重于“生存”和“保护”。

相较于百度百科中平板无味的介绍,这种以亲身实践去深入了解一样事物的模式更令我乐于去接受并思考,也使我心中升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自豪。


这一次的调研之旅,拂去了我心中的浅薄和无知,也坚定了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勇气与决心。山河广袤,愿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