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源潭刷业,从背包客走向国际

日期:2019-08-02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经管学院 林珑)安庆市源潭镇是著名的刷业之都,刷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腾飞于本世纪初,大体经历了“三个时代,两次飞跃”。711日,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赴安徽省长三角城市特色小镇创新调研团队走进源潭镇,立足现状,深入探寻在“长三角”和“特色小镇”的背景下,源潭刷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蹒跚学步,历尽艰辛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源潭镇还是个贫困的小山村,当地就有一些农民背着包外出收购猪鬃进行分拣,加工成毛笔或油漆刷,到四川、广东等地销售,这就是源潭刷业的背包客时代。初始起步,因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复苏,居民们取得了不错的收入。而当时第一个油漆刷“万元户”的出现更是鼓舞了当地居民积极从事这一行业。

但好景不长,猪鬃村村都有,遍地都是,源潭镇人想得到制刷,别的小镇人民也想得到,于是源潭镇有了十分强劲的竞争对手——范岗镇。竞争对手的出现使得源潭刷业所占市场份额缩小,加之当时主要是生产油漆刷、扫把等民用刷,民用刷价格低,利润少,源潭镇刷业陷入低迷,一些居民也转行另谋生路去了。

那几年生意是不好做啊,民用刷也没什么利润,又有别的竞争对手,我是眼看着我父亲的头发一点一点变白的。”一位企业老板长叹了一口气,神色沉重。实践队员听到这话,情绪也都十分低落。

这次的困境可谓是决定源潭镇日后的发展的一大因素,如何在困境中生存,找到生机,是源潭镇成为刷业之都的重要原因。

政府助力,产业完善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源潭镇人被迫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上世纪九十年代,源潭镇人发现了利润更高的工业刷、环卫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快,出现了环卫车清扫路面,而国外刷丝价格昂贵,亟需便宜的替代品。源潭镇人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缺口,当机立断,开始生产工业刷、环卫刷及各种综合刷制品,不再单一地制造民用刷了,一下子就把市场打开了。

同时,源潭镇政府也大力支持着刷业的发展,引导家庭作坊生产实现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的一大飞跃,使得刷业的转型更加的顺利。而本世纪初,政府部门联合企业共同发力,实现源潭刷业的集群化,建立工业园区,使得源潭刷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据了解,若是高新技术企业、十佳企业、诚信单位等,政府会有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还会会定期举办展会,宣传源潭镇的刷业,大部分企业对政府的宣传措施还是比较满意的。“政府有对刷业的专项资助,他们对刷子还是很支持的,可以说政府对刷子还是花了大力气的,像去年我们就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和韩国做展厅。”徐女士如此说道,边说着话边点头,看得出来她对政府的举措挺满意的。在长期发展中,源潭刷业形成了自己的商会,能把握当地刷业发展的大方向,对稳固行业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源潭刷业的产业算是比较成熟的,上下游统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实践队员参观走访中,发现刷子其实分很多种,而源潭镇的刷子可以说应有尽有 。既有生活中的扫把,马桶刷等偏轻工业的民用刷,又有刷辊制造等偏重工业的工业刷;既有粗糙的环卫车刷子,又有精细的手机屏幕抛光刷,种类较齐全。

源潭刷业的知名度算是在中国打响了,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骄傲的指出,在中国,基本上需要刷子就会知道源潭镇。

创新为本,走向国际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源潭刷业是靠什么安身立命的呢?凭什么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呢?在走访调查中,几乎每一位企业老板都谈到了“创新”二字,他们十分注重创新,他们相信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未来。源潭刷业人大胆尝试,勇于改进,发明了特有的用于红绿灯清洗的刷子,不断的简化生产步骤,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以争取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源潭镇的刷子大量出口国外,但其实源潭镇出口的刷子大多是以“量”取胜的,属于薄利多销的,不少企业老板已经对这种现状感到了不满。徐女士表示,客户需求要求制刷科技的进步,刷子成本已经透明化,新产品对市场有很大的冲击力,现在最重要的是刷子的质量和功能。而他们也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制刷机器,并于高等院校的研究团队合作,发明新刷子,提高刷子的质量,以便能与国际上的公司一较高下。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源潭刷业从“背包客”时代到“作坊式”时代,又到了如今的“集群化”时代,相信每一个时代的飞跃都有一个重要推动力,而下一个时代的推动力也许就是创新。目前源潭镇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缺少龙头企业,缺少品牌意识,内部竞争激烈等,亟需在发展中继续改进,这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改善自身,更好地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