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专访潜山黄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傅向东:师人以爱,以爱化人

日期:2019-07-27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经管学院 张继伟 田新敏)78日,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赴潜山市“青柠”共产主义青年营团队走进位于潜岳之南,享有千年水埠、皖国古镇的黄泥镇,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倾听她的历史脚步,感受她的文化脉动。

土壤肥沃、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铺就黄泥历史上繁华商埠的地位,她见惯了历史发展的兴衰沧桑,生活于此的人们更懂了时代发展潮流的顺应之道。黄泥镇中心小学作为当地教育的基础,对地方人才培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团队有幸在实践期间专访到黄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傅向东。傅校长作为一校之管理者,看尽教育变迁,却始终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和教育的根本路径:用爱去教孩子,用爱去感化孩子——师人以爱,以爱化人!


忠于角色职责,永葆诗意

 

卡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人将无法剥离其社会性所带来的种种角色而自由独立于天地间。同样,对于已执教25年的潜山市黄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傅向东来说,这个道理在他身上体现得十分深刻。在家中,他扮演丈夫、父亲两种角色;在学校,他亦扮演着老师、行政管理者两种角色。对于这四种角色所代表的家庭与工作二者关系的处理,傅校长显得游刃有余。

首先,他认为“将事业与家庭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应当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应有的“道义”;另外,一个伟大的工作者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家庭:“我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工作与家庭相冲突的时候并不多,而冲突时我会以工作为先”,傅校长稳重地说道。当谈及自己的女儿时,傅校长趣将自己女儿与那些留守儿童作比,认为其因一直拥有父母的陪伴而值得幸运。“因为我的工作,我接触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看到他们我就想起我的女儿。每当于此,我认为我女儿是幸运的。”当女儿逐步走到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时,傅校长并未轻易干涉,他认为尊重和理解是前提,然后再考虑适时地引导。“不论于公于私,我的确希望我的女儿可以去成为教育工作者。但当她没有这方面兴趣时,我会理解和尊重,并且会支持。”

25年的执教经历似乎让傅向东比其他人更懂得在教育教学中舍得的意义,更懂得集体之未来的意义。自2012年担任副校长一职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傅向东其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多转变。通过自身坐标的合理转变与适当调动能够让他更清楚地看到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最需要什么、处于发展中的黄泥镇中心小学最需要什么。他时常思索与感慨:自己既是一名老师又是一名管理者,虽会更辛苦但会有更多的收获:一是充实了自己;二是方便了学生;三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的老师,起到示范作用,让整个教师团队得到成长。对于现在的自己已逐步放弃主科的教学,傅校长表示:小学行政管理工作繁重复杂,因精力有限,我怕我会教不好而影响孩子们的一生。这种舍弃我认为是更负责的表现。虽心中有遗憾,但愿意奉献,甘做幕后工作者。实际上,傅校长从未远离他深爱的课堂,他一直关注于教学。2015.112017.10,由他领衔并担任第二负责人的县级语文课题《兴趣、体验、积累、训练——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蹊径探究》顺利结题并取得丰硕成果。

对待眼前的生活与工作,傅校长不忘与“诗意”作伴,与“和美”同行。这一番“诗意”让傅校长面对或纷繁复杂或繁弦急管的工作与生活现实时依然不失热爱与激情。他笑着说:“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心境的表现,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慢慢沉淀下来。应该来说,老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生活中也应当带有一番诗意与热爱。”

推进学校发展工作,行稳致远

2012年担任分管教学教研、少先队工作的副校长一职以来,傅校长的注意力便从未从学校教育教学和少先队工作上离开过,他所建立的某些工作框架和模式甚至为后来人一直沿用。

据悉,黄泥中心小学近些年大力推进“和美”教育,主张“以和兴校,以美塑人”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让“五讲四美”强势回归,推崇“以美养正”教育观,并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培育学生课余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校课程建设上,傅校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乡村学校应当首先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落实好并且上好,其次再打造特色课程。时下很多学校专注于校本建设,我认为这对于乡村小学并不可取。或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质量仍有待商榷。优秀的课程并不止于书本,教育过程中任何能够对学生起到正面影响的行为和做法都是优秀的课程。”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言:“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关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兴衰。近些年,乡村基础教育教师缺口较大和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强烈的矛盾逐步加深,老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逐步扩大。黄泥镇中心小学也难能在巨大的社会浪潮下独善其身,“如何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识人选人”等时代之问摆在黄泥中心小学管理者的面前,傅校长深有感触。他大力支持和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四有”要求,呼吁任何一名教师应当时刻以“四有”为标杆提升自我、警醒自我。

厚实的知识基础是他能够保持对学校教育教学清醒认识的理论前提,25年的教学历程和数10年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他能够从容不迫推进学校工作行稳致远的经验指导。在此过程中,虽路途艰难,但他坚持素履以往、一苇以航。

坐观世事变迁,不忘初心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方面,作为传统教育强市的安庆市经济水平与发达地区逐步扩大,地方人才流失问题渐显严重;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经济因素在影响教育发展中的程度不断上升。处于教育发展矛盾阶段的安庆市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迎难而上、抢夺先机,或许作为安庆乡村基础教育的缩影——黄泥镇中心小学从某种程度上能给予答案并能给面临同样境况的地区以借鉴。同样,黄泥镇中心小学甚至安庆基础教育的发展变迁在傅校长身上投射出的,是一个精准的缩影,轮廓清晰且相得益彰。

不论世代如何变迁,教育模式如何发展,傅校长强调,教育者始终不能忘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不能忘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者准绳。

傅校长在言语中总离不开“留守儿童群体”,他表示: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更是一个问题群体,由于缺少亲情陪伴,易出现任性、自私、学习生活习惯不好等问题,确实难以管理。据悉,黄泥镇中心小学66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497名,占75%。这个数据比例是较大的,这意味着黄泥中心小学要在留守儿童工作上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据介绍,该校在对待留守儿童群体上首先树立一视同仁、不歧视的教育观,另外,在学校部分活动的参与上向留守儿童群体倾斜,并分批次开展班级、学校两级关爱活动,如班级积极贯彻教育部规定的六个一”工程,学校层面组织开展“谈心放学”、“倾情倾诉”等活动,聘请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但傅校长强调说:“现在的基础教育目的不再是只会考试,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父母应科学陪伴,以身作则,而非起负作用,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多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傅校长的话掷地有声且意味深长。

当谈及乡村教育发展困境时,傅校长欲言又止,思绪停止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辍、学脉延绵的岳麓书院。傅校长表示,他很怀念那时书院的教育氛围,纯粹而简单。学生“集中化、专职化”接受教育能够避免很多外界杂念的影响。近些年,由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乡村小学的部分下置教学点由于生源极少而濒临消亡,但迫于众多压力却一直难以撤并。“集中办学有其优势:生源充足能够为学生个体提供较好的学校氛围;学校可以整合资源壮大师资队伍,且利于管理。”傅校长认真地说道。乡村基础教育面临困境中“家校联动”渐显乏力、家庭教育几乎偏废等问题同样值得每一个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思考。

25年的教学经历让傅向东把握了孩子发展的普遍规律,更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呼吁家长朋友:优秀的孩子离不开优秀的父母,要培育孩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孩子生于乡村是被动的,他的认知需要大人来引导。他更希望那些生于安庆、长于安庆、现在于各地打拼求学的年轻人:一方面要有志存高远的胸襟,在外面的大舞台上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要常怀赤子之心,要在实现个人价值功成名就后积极反哺家乡。家乡随时欢迎你们回来!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闲望天空云卷云舒。时代不会停止发展,傅校长在发展中坚持不忘来的初心,努力把握发展的普遍规律,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