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 施蕾)非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反映。为进一步了解以剔墨纱灯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在其发源地的发展现状和传承状况,2019年7月7日,经管学院赴安徽三地“微经济 微人物”调研团队无为分队全体队员来到芜湖市无为县开始了为期十二天实践调研。
不忘初心,大学生不负新时代
为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达实践地点后,我们首先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团日活动。作为党的后备军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队员们进行了积极地学习和热烈的讨论。对于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身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的生活中不要太急功近利,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做有知识有文化的有识之士;“做人立德”常怀友爱和仁爱之心,尊师敬友,助人为乐,爱人爱国爱科学,做到德才兼备;树立好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匠坚守,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本次我们“微经济 微人物”无为分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已有千年历史的鱼灯在2018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调研对象之一。我们来到了鱼灯传承人任俊堂老先生家中进行拜访,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上世纪鱼灯被毁,因为热爱,他与爷爷努力回忆、重新整理制作,使无为鱼灯终于得以重生。鱼灯共有八种,各具特色、各司其职、寓意美好。我们此行的另一个调研对象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剔墨纱灯,作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曾进贡朝廷。剔墨纱灯制作工艺复杂,要求艺术种类繁多,纱灯精美、栩栩如生、远销海外。十几年前,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朱晓忠老师寻找有相关技艺的手艺人、翻阅资料、努力回忆,最终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纱灯,后来,他的制作愈加精美完善。现今,在朱老师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剔墨纱灯的传承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传统非遗,长久渗入社会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已有多年历史,非遗与人们社会生活长期相伴,对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无为的非遗中很多与人们的手艺有关。如剔墨纱灯,将绘画、木工、雕刻、漆工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多项工艺制作而成,工匠们将艺术融于生活,制作出精美的木雕花床、门雕家具、人物雕像等,清新质朴、俏而不俗、浓中有雅,培育了无为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和风格。如鱼灯,将神话传说“八仙”融入八种鱼灯,又与有美好寓意的花鸟鱼虫相结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鱼灯舞一般由一个家族中不同分支的传承人共同表演,过去每遇丰年舞来表达对上天的感谢;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但只要遇到国家重大庆典,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表演鱼灯舞。因此鱼灯共舞更是一个家族的团圆,这表明鱼灯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也具有凝聚人心的价值,这让生活在无为的人们更重视家庭观念,更懂得家和团结的含义。

此次到无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调研实践活动,队员们收获良多。也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个人都是非遗文化的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