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济管理学院 文/胡彤彤 图/陈子萱)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精灵,他们的笑容似四月的春风般温暖;他们的眼睛似夜晚的星辰般光亮;他们的稚嫩似初生的嫩芽般鲜活。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却因现实因素蒙上烟尘掩盖住通体的光亮,为了成为他们的阳光,7月8日起,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芜湖县区“基层教育扶贫,社区智慧养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繁昌县新林村,旨在帮助留守儿童拓展文化视野、丰盈精神品质,寓教于乐,在快乐学习中提升自我。
以经济学效应探索人生真知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实践团队里的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来自经济管理学院,所以在支教课程设置上立足经管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向孩子们传授金融知识,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在金融知识小课堂上,志愿者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羊群效应、青蛙效应、蝴蝶效应、马太效应等经济学效应。在讲解羊群效应时,志愿者老师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一方面告诉孩子们盲目跟风的危害,另一方面向孩子们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针对老师“大家该如何正确过马路”的发问,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答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经济学效应不仅让孩子习得基本经济学知识,更深层次的是能帮助孩子探索人生的真知,了解到对待他人的信息要保持自己清醒的认识和判断,还要有创意,用创意点亮生活。

垃圾分类了于心,争做环保小卫士
志愿者从如今全球变暖,北极熊的栖息地减少的问题入手,强调越来越严峻的环保形势,由此引出垃圾分类小课堂。志愿者从最近全国各地出台的垃圾分类政策入手,详细介绍了垃圾分类的标准,如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垃圾等。通过举不同垃圾的例子让孩子们进行分类,使得孩子们进行自主思考,增长知识加深对垃圾分类标准的了解。课后,志愿者老师让孩子们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在生活中,把教室里大家制造的垃圾,例如用过的纸巾、饮料瓶、塑料包装袋、草稿纸等进行分类丢弃。通过垃圾分类课堂内容的教授让孩子们和志愿者们一同提高了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人类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的馈赠,张晓风曾说:“每一张纸都是一截树木为我们粉身碎骨以后的遗容,我们理应感恩怀德。”然而不仅是纸张,人类整个文明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每个人都理应化身环保卫士,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希望的种子被肆意播撒,在志愿者悉心呵护和照料下静候它们在孩子的心间发芽、开花。你我皆乃人间匆匆客,而这一刻,我只愿化身一缕阳光,温暖那群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