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 汪晓语 王雨晴)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为了深入了解无为民歌的发展和传承历程,7月16日,经管学院赴安徽三地“微经济 微人物”调研团队无为分队来到无为县文化馆,有幸采访到了无为县政协常委、文化馆副馆长,同时也是“无为民歌”传承人胡晓兰馆长。
胡馆长几十年来默默耕耘,硕果累累,赢得了社会各级人士的赞誉,并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2011年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为民歌’传承人”;2012年被授予“无为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15年被授予“安徽省优秀群众文化辅导员”;2017年授予“无为县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么多的荣誉下,胡馆长却依然保持一颗淳朴初心,不断为无为民歌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据胡馆长介绍,无为民歌本是巢湖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其独特性,内容广泛,形式全面,语调特别,便独立出成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极高,无为民歌也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着。
在无为民歌的传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国家的财政拨款力度有限,做多少,怎么做,完全取决于传承人自己。但是秉持着作为无为民歌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老师近年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无为乃至中国宣传推广无为民歌,尽心尽力去履行自己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为了积极推广无为民歌,胡老师和她的团队做了不少努力。在教学传承上面,在社会上成立合唱团,在老年大学开办教学班,由民歌队的骨干成员进行现场教学。在群众保护方面,开展不少民歌演出,吸引广大群中前来观看,在推广民歌的同时,激起群众对民歌的兴趣。

“我认为,无为民歌和其他无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无为民歌的可塑性更强,创新性更高。”胡馆长说道,在民歌的表演形式上我们可以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虽是同一首歌曲,却可以采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带来不同的舞台感受和艺术效果。“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这是所有非遗传承人传承的精髓所在。
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更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真诚、最悠久的反映。《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便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今天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社会生活面貌。
传承是活态保护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传统的中国民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一点使得传统民歌的功能已经大大超出了现代人对艺术功能之“审美与娱乐”的一般理解,具有了保护民族文化血脉的意义。无为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一直遵守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提出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作为无为民歌的传承人,胡老师和其他老师们共同编写了《无为民歌选集》,组织了大型的文艺汇演,以此来传承和发扬无为民歌,但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无为民歌在保护中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应当更好地培植它生长的土壤,让那寄托了人类美好理想的旋律传之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