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 汪常 许光真)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廊上留下了许多永恒的艺术瑰宝。7月15日,为了追溯历史文明,感受文化魅力,安徽师大经管学院赴安徽三地"微经济 微人物"调研团队无为分队来到了无为县米公祠进行调研。
小队刚到米公祠,便受到了徐志勇馆长的热情接待。据悉,徐馆长先后在文化馆以及米公祠任职对当地文化了解颇深。在了解了小队此次来访的目的后,徐馆长带领小队参观并介绍了米公祠的历史以及相关景点。

一阁一池三石,见证文明之深
米公祠主要由一阁一池三石组成。一阁指的是聚山阁,位于米公祠内墨池一侧,清代建筑风格,是米公祠内景点之一。在《江南通志》中记载米芾,在无为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一池则指的是墨池,据悉,在北宋崇宁年间,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凿。池中筑一小亭,亭中一方形石桌,四个石凳,四周可依栏而座,这是他经常休憩读书挥毫的最佳场所。三石即陨石、拜石和鱼龙化石,陨石放在宝晋斋门前右侧,代表了无为县文明的悠久。拜石,在墨池之北,它是一尊周身多孔、形同人立、老态端庄的石丈,代表了无为县文化底蕴的深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鱼龙化石,鱼龙是生活于中生代的一类海生爬行动物,现已灭绝,徐馆长说这块化石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是人类认识远古时代的重要实物标本,听到这小队人员不禁感叹万分。

名人碑刻齐在,见证文明之广
徐馆长带领小队人员参观了宝晋斋,刚走进里面,小队人员就感受到了文明的气息。徐馆长向小队人员介绍到,现馆所内珍藏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一百五十余方,还有50多位书法家的70余册行、草、篆、隶不同书体的法帖原件。诸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摹本,唐代钟绍京的小楷《临飞经》,宋徽宗赵佶的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等等,这些稀世珍品和孤本,经历了十年浩劫后,如今完好无损的镶嵌在无为县文物管理所的阅览室墙壁上,为游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研究资料,是验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有力佐证,也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文明深远。在米公祠的名人馆内,小队人员看到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些无为名人,如戴安斓、李辛白等等,他们见证了无为的过去,改变了无为的未来。经过徐馆长仔细介绍之后,小队人员感受到了米公祠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文明。

经济文化并举,重塑辉煌风采
参观完相关景点后,徐馆长带领小队成员看了米公祠二期工程的蓝图,从中看到了无为县政府对米公祠的关注与重视。二期工程,它主要是依托中心投砚亭和墨池水景,将建有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亭阁、碑廊和宛园,形成历史景观人文于一体,给人一种探古寻幽的感觉,到那时,米公祠就能集中的展示自己的历史魅力和现代风韵,让更多的人了解米公祠,关注米公祠,真正将米公祠打造成为了无为的文化品牌。经济基础决定文化,目前当地的经济水平可能还无法支撑文化方面大幅度建设,但在不久的将来,二期工程一定可以实现,徐馆长这样说到。从馆长的描绘中,小队也看到了他对米公祠发展的自信和其文化的喜爱。

艺术文明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米公祠的文明,让小队人员感受到了真正的艺术文明和红色文明。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这些依附着民族魂魄的珍贵文化遗产,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努力,尤其需要每一个人倍加呵护,这样才能打造成为地方文化品牌,才更有利于实现人类文化的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