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经管院 张超琦/文 范鹏飞/图)追寻七月的色彩,安徽师大学子开启寻访少数民族乡镇的调研之行。此次调研团队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组成赴黑龙江民族乡镇经济调研团队,对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展开深入调查。其中,团队着重探访黑河市爱辉区的两个少数民族乡镇——新生乡鄂伦春族、坤河乡达斡尔族。
弯弓射猎鄂伦春,巧手剪纸达斡尔
在收藏着鄂伦春族数千年历史痕迹的“嶺上人博物馆”里,队员们了解到,鄂伦春族曾是漂泊在山林间的游猎民族,于1953年开始才逐批下山定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为背靠大、小兴安岭的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于狩猎一道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与天赋,也由此发展出一系列民族文化。

跟随博物馆负责人关月英女士的脚步,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仿佛一幅沉睡良久的多彩画卷,在调研团队面前徐徐展露出它的夺目光彩。隔着一层透明玻璃,队员们近距离欣赏到过去的鄂伦春人的游猎生活——狍皮制成打猎时的外衣和“手闷子”(狍皮手套),桦皮制成渡江时的桦皮船和定居时的“撮罗子”,还有作为民族精神寄托的萨满曾穿过的萨满服……
狍皮制作工艺和桦皮制作工艺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孟兰洁奶奶,亲切地向队员们展示了她在闲暇时制作的、用来放置日常生活杂物的狍皮口袋。队员们挨个传看狍皮袋,对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坚韧厚实又仿佛带着些许狍子粗犷气息的狍皮袋,也极大地满足了团队对于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在与新生乡比邻的坤河乡,则居住着同样热情好客的达斡尔族村民。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的“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独有的剪纸手艺。在达斡尔语(汉语?)中,“哈尼卡”意为“小人”,而在族中,哈尼卡是孩子们玩具纸偶。村里会制作哈尼卡的达斡尔族奶奶在队员面前展示了她做的各式哈尼卡,这些纸偶造型包括十二生肖、妇女儿童等等,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听奶奶介绍,他们曾带着哈尼卡走遍大江南北,向许许多多的异乡人诉说着达斡尔族的民族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爱上这些纸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上下一心,开启文化传承新天地
文化传承是一条格外艰险漫长的道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尤其如此。当被问到村里有多少人继承民族手艺时,两位奶奶都给出“不多”的回答。不过据乡镇负责人介绍,无论是国家还是乡镇政府均已出台大量相关扶持政策,也展开过许多以振兴民族特色文化为目的的行动:推出“乡野公园”概念,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整顿村容村貌,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村;开办民族特色文化体验馆和展览馆;鼓励、组织大家积极学习本族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帮扶,力求将少数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下去。

而作为非遗传承人,奶奶们也表示非常欢迎其他人来学习这些手艺,“只要人家愿意学我就教”“我也想把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下去”。她们对于政府的帮助十分感激,也乐于看到队员们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喜爱。而了解到族人的热情和政府的帮助,队员们也放下了听到文化面临失传可能时紧紧揪起的心,大家相信,从上至下的齐心协力,终会使这些美丽的文化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