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是勤劳而智慧的泾县人民在千百年创造性的传承中,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之大成,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原材料,汲取天地之灵气而创造的独特的中国文化。为探寻宣纸的历史与未来发展,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安徽师大经济管理学院铜陵宣城分队来到位于泾县的宣纸小镇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历史悠悠
烟雨笼润着泾川,山泉洗涤着草檀。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历经风霜雨雪, 岁月淘洗,草檀粉身碎骨,百炼成纸。一脉若水,流传着千年不绝的古老技艺,传承着万古不朽的华夏文明,连接着割舍不断的民族血脉。全体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参观了宣纸博物馆,在博物馆里队员们首先了解了宣纸的来源。宣纸的根源来源于曹氏一族,曹家的掌门人原现芜湖南陵人由于战乱来到泾县,充分的运用了泾县独有的青檀树和活泉水等当地特产创造出了流传至今的造纸技艺。直到现在红星宣纸集团的车间工人和技术骨干大部分还是曹氏一族的后人。

接着,讲解员细致的讲解了造纸的工艺流程。洁白细腻的宣纸以普通树皮稻草为原料,经反复蒸煮、洗涤、捶打、摊晒等工序后制成,平凡的树皮稻草历经日月光华、干锤百炼成为宣纸,过程看似简单,则为不凡。那精准而流畅的招-式, 实为宣纸艺人日积月累的收官妙手。正因为宣纸的清白高洁,方可挥洒出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每一张宣纸都历经磨难,每张宣纸都令人心生敬意.虽饱经沧桑,却始终坚贞如玉,宣纸永远秉持着她不屈,不腐,不损,不移的气节。

然后,讲解员带领全体队员最后,队员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制作过程。从打草料,剪草料到拣选,到最后的捞纸都是纯手工的制作工艺。
前路漫漫
队员通过拜访小镇的负责人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探讨宣纸特色小镇的当前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朗桥镇负责人现已57岁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三四年,接待过外国友人,重要省、市、县的领导,始终代表老百姓的心声,他始终秉持着讲话实诚、干事实诚的态度,迫切地想要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对话中,了解到现在宣纸小镇的发展存在以下重点问题:
1、宣纸的制作依靠特殊的人才,由本地培育出来,一代代传承技艺,但人才不是很充足。
2、宣纸的成本太高,导致价格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最低价格的宣纸是2800一刀,一刀一百张。价格太高导致宣纸在在国内的销量不是太多,一般出口于东南亚,特别是日本。但由于中国和日本特殊的关系,也使宣纸的销售受到很大的影响。
3、两镇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宣纸小镇的发展停滞不前。泾县丁桥镇的塑化纸价格低廉,销量大,是很多人的优先选择,建立私人企业的特色小镇,造成了宣纸销量不佳的后果,。
4、人口迁移过度,外来投资者很少。1000多户将近3000多人搬去县城,来建立特色小镇,推动了县城房地产的发展,但这也使得宣纸小镇的人员困乏,外来投资者不愿来此投资,导致宣纸小镇资金不足,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领导决策不好,政府不起带头作用,企业效率不高。2017年8月村民委员会主任代表老百姓参加座谈会,认为宣纸小镇的建立应以中心城为中心。宣纸小镇的定位出现偏差,特色小镇不起作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只停留于表面讨论,拨款不到位。特色小镇专项资金审核比较复杂,至今还未到,资金缺乏。企业现在可以看作是“半死不活“,工厂里1500多人轮流放假。
7、没有对游客提供比较准确的路游路线,一般一天只有早中晚3辆专线客车。
8、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宣纸文化园为游客提供自己做宣纸的机会,也在其中得到效益。但游客逗留量太少。
为此我们小队队员也有如下建议:进一步推动里有业的发展,带动附属的农家乐的发展做一个由高铁站-江南第一漂-宣纸小镇的大巴专线,规划好游客的路线提高经济效益。
这次的实地考察,队员们对于宣纸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宣纸作为国宝级技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而发展,这值得当地政府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