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师大学子参观瑷珲历史陈列馆

日期:2019-07-16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 (经管院 张超琦/文 范鹏飞/图)七月的天,酷暑难耐,总会给人一种不适感。经济管理学院赴黑龙江民族乡镇经济现状调研团队的队员们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来到了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瑷珲历史陈列馆。以历史作为终点,并不是为了沉溺过去,为展望未来。

在历史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以及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这里离黑龙江只有咫尺之遥,而江的对岸,就是《瑷珲条约》所割让给俄国的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广大领土。陈列馆的门口左右各有一墙,左面是描绘黑龙江地区富庶景象的浮雕,而右侧则是由1858个风铃组成,象征着《瑷珲条约》签订的时间——1858年。

从黑河市区到瑷珲历史博物馆势必要经过现在的瑷珲镇。这里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镇子。如若不是熟悉它的名字,人们丝毫不会感觉的到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会相信这里竟然会坐落一个4A级的历史陈列馆。但,这座小小的镇子本一度是黑龙江地区的江畔重镇,但那已经伴随着中国近代的屈辱一起消亡了。八国联军侵华时,俄国借机进军东北,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瑷珲城在那时曾被付之一炬。

回首过往,无语凝噎

进入陈列馆后队员们开始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陈列馆分为五大部分,主要是“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龙江流域”“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黑龙江和中俄《瑷珲条约》”以及“‘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五大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先是展示了古代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情况,展示了这里的繁荣富庶。之后便是从俄国人来到远东地区对黑龙江流域进行侵扰开始,展现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在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强大的清帝国依然能够阻止刚刚到来的俄国人的侵略。于是通过一次次的胜利,中俄签订了中俄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中中国维护住了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这种有利态势伴随着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和腐败无能而迅速消失。仅仅一百多年后,中俄再次坐在了关于如何划分东北地区的谈判桌上,但此时的中国只能是处于俄国要什么中国便给什么的被动局面。随着《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北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中国人民并未因此放弃抵抗,随后的义和团运动席卷全国,包括黑龙江地区,但这却只能够激发侵略者更加贪婪的欲望。于是在刚刚进入到20世纪的时候,黑龙江两岸的中国人民便遭到了俄国人的血腥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发生了。

在第五部分的展厅中有着一幅海兰泡惨案半景画。画长76米,宽19米,这幅画给队员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观赏这幅画的时候队员们都没有说话,甚至还有队员抽泣。中国近代的苦难以最直观的方式深入到了队员们的心里。而这只是在陈列馆所受到冲击的冰山一角。

珍惜和平 展望未来

在参观结束后,团队在陈列馆召开了团日活动。队员们一致认为,要牢记历史,但不能记住仇恨。如今中俄关系的良好关系是由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这对中俄两国人民都是有利而无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切不可让中国再次因为落后而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