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 张梓桐) 7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芜湖县区“基层教育扶贫,社区智慧养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龙华社区探望三无老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社区负责人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明了他发起“E家党员服务站”的初衷。三无老人因为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加之没有赡养人,一直是社区帮扶的重点对象。龙华社区目前有23户三无老人,数量多,但帮扶的能力却有限。社区的几位党员率先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发起帮扶的活动,在居民的协助下,帮扶的范围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党员们孜孜不倦的奉献,服务站在街道“美好社区”提案大赛中获得提案资助,帮扶也进一步优化完善。
据悉,社区会定期看望老人,为他们缴纳水电费,打扫卫生,提供生活便利。同时也跟进每位老人的情况,为提供贴心的抚慰与帮扶。本次的志愿服务团队有幸参与到老人的帮扶活动中,跟随社区负责人前往几位老人的家中,贡献一份力量,传递一份温暖。

夏日炎炎,灼热的阳光下,垃圾桶旁的一位老人引起了志愿者的注意。她穿着厚厚的冬衣,挎着破旧不堪的布包,瘦弱的身影在垃圾桶里翻找着,拿起一罐牛奶直接喝了起来。“这是别人过期了扔掉的,别喝了哦”,“这个好喝,好喝,我们也没钱买,只能捡捡垃圾桶”,她如此回答。志愿者连忙替老人撑伞遮挡阳光,可她却拒绝了志愿者赠送的西瓜。从她的言辞中,志愿者发觉了这位老人的强烈的自尊心,误把志愿者的好意当做了施舍。最后在志愿者的软磨硬泡下,奶奶终于接受了他们的慰问礼品。

据社区负责人的了解,这位90岁高龄的奶奶也是三无老人中的一员,叫做唐树山。她已无直系亲属,只有一个侄女,但关系十分不和。她声称侄女拿走了她的钱,为数不多的见面也多以吵架告终,经过社区的多次调解也难以解决问题。但唐树山的侄女与老人口径不一,她以老人有精神问题为由拒绝赡养老人。究竟谁的说法可信,志愿者不得而知。在毫无收入,无人照顾衣食住行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老人独自度过的这么多年的生活,令志愿者揪心又无奈。老人收下礼品后,杵着拐杖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离开了。一处路灯下,她扶杆而坐,望着前方,她也不知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还没来得及难过忧心,另一位聋哑老人情况更为严重。在阴暗潮湿又狭小的地下室,闷热压抑的环境中老人盖着被子躺在床上,见志愿者来了,他连忙坐起招呼他们。这位老人叫做杨后华,因聋哑残疾,他无法与外界交流,靠捡拾垃圾为生,屋内堆满了杂物。房间内基本没有任何家具,仅有床和桌子,在炎炎夏日,老人仍然盖着被子,没有任何纳凉设备。
虽然杨后华老人无法说话,但是他了解志愿团队的来意后显得非常开心,一直微笑示意配合手语比划着,向志愿者们表达他的欣喜。据悉,因为老人情况的特殊性,左领右舍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他提供饭食。邻里的互助和照应,也使老人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由于时间有限,志愿者离开时,老人特意出门,并在门口目送成员离去。

探望三无老人的路程并未很快结束,不仅是因为路途的坎坷遥远,更多在于志愿者面对他人的困境却无能为力的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与一位拾荒老人互相照应的老人吴名志;76岁高龄依旧身体健朗,家里整洁有条的鹏云虎老人;由于气喘两年时间大部分躺在床上,一天只能吃两餐的胡才旺老人等等。一幕幕的悲惨,一个个的困境,一次次的相见而只能转头离开的无奈。目前,志愿者没有能力去改善三无老人的生活状况,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探望三无老人们,宣传和号召社会各界关注三无老人的困境,为他们带去温暖。
三无老人帮扶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社区、个人的力量毕竟弱小,更多要依赖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同时配合社区定期的上门帮扶与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志愿者团队探望三无老人的活动不仅在炎热的夏季为三无老人们送来了甘甜和温暖,也有力的呼吁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三无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点点滴滴力量的汇聚,相信三无老人未来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社会的美好不仅仅在于一般群体的幸福感,也在于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关注三无老人,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志愿团队义不容辞并将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