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薄纱笼,烛光摇,技艺兴,匠心传:无为剔墨纱灯传递的工匠精神

日期:2019-07-12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经管学院 王雨晴 汪晓语/文 季薇/图)为进一步探索剔墨纱灯背后的故事和意义,712日,经管学院赴安徽三地“微经济 微人物”调研团队无为分队前往合肥,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剔墨纱灯技艺传承人朱晓钟大师。朱晓钟老师对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我们的调研工作也给予鼓励和肯定。

朱晓钟老师热心的和我们介绍关于剔墨纱灯的历史。老师回忆到,改革开放后,为发展第三产业,无为县文化局开办了无为剔墨纱灯厂,期望恢复几近消失的民间工艺,因为自身具有绘画功底而成为其中一员,经过不断努力寻找终于找到了解纱灯制作流程的老人,随后朱老师便开始学习剔墨纱灯工艺。为了使宝贵的地方传统工艺不致消逝,他一边学习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终于独立制作完成一对剔墨纱灯。也是兴趣所在,之后,朱老师便专心剔墨纱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走上非遗传承之路。

据悉,剔墨纱灯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剔墨流程以及在薄纱上作画,朱老师解释道,之所以选用薄纱代替以往宫灯所用的玻璃,是因为在纱上所绘的图案层次分明、形神兼备,每当夜幕降临,点上蜡烛,纱灯通体透亮,视觉效果极佳,颇有空灵之美,画面仿佛悬于空中一般。

当谈到剔墨纱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时,朱晓钟老师苦笑着和我们说了两个字——无奈。从事非遗传承十几年来,做了许多努力例如免费举办展会、免费开设培训班等,但收效甚微。在他的团队中急缺热爱且愿意一直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已致目前非遗接班人选仍不能确定。因为宣传力度的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目前剔墨纱灯技艺失传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能够寻找一个真正的纱灯传承人一直是朱晓钟老师最大的心愿。“作为传承人,不管怎样也要把这行手艺传下去。至于如何传下去,这很重要。”虽然纱灯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是朱老师对于剔墨纱灯的未来发展是乐观的。据了解,朱老师正在和他的团队规划剔墨纱灯的未来发展蓝图。即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规模化生产,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打造剔墨纱灯基地;第三步打造一个关于剔墨纱灯博物馆。“我知道最终目标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愿意去做,我也想去做。”朱老师坚定说道。

如今,朱晓钟老师和他的团队也正在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着。这次的采访,不仅使队员们更加深入了解剔墨纱灯的发展现状,近距离的接触到非遗传承人,感受到了一位文化传承人所具有的伟大额匠人精神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也让非遗文化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不再雾里看花,不可捉摸。

薄纱笼,烛光摇,技艺兴,匠心传。朱晓钟老师正是拥有和保持这样的匠人精神,肩负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十几年如一日的制作纱灯,并为纱灯的传承和创新不懈努力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先辈的精神留传,也是当代的传承重担,哪怕路途遥远,哪怕山岭荆棘,朱晓钟老师表示仍愿以己之力,传非遗千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