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经管学院赴长三角城市特色小镇协同创新调研团队 烟雨如梦上庄行 粉墙黛瓦遗韵寻

日期:2019-07-12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经济管理学院 李灿灿/文 侯思佳/图)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上庄文人胡适曾用杨万里的这句诗来赞美他的家乡——上庄。清流从家门前而过,漫步青石铺就的小巷,抬眼就是绵绵的青山。地的灵孕育出了人的杰和文化的源远流长。为探寻徽州文化的根,七月九日至十一日,经济管理学院特色小镇调研队伍铜陵宣城分队赶往绩溪县上庄镇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走访。

铁锤守忠承技艺 墨香难掩传百年

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而胡开文制墨又是徽墨中的中流砥柱。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胡氏制墨到了胡毓胜老先生手里已经历尽了260多年。老先生细细的讲解了胡开文墨的以药入墨的特点,胡氏的墨块慢慢的推开散打出来的是淡淡的中草药味,不冲不散。

老先生说:“做墨就好比做人,要守‘忠’。”胡氏的墨块是一点点锤出来的,点烟、和料、压磨、晾干、锉边、描金、包装,现代徽墨制作技艺非常考究,要经过十一道工序,其中,仅晾干工序,一两墨就要6个月时间,墨锭越大需要时间越长,这份匠人的精神就这样传承了上百年。老先生展示了做墨的各种工具,为队员讲解了不同制墨工艺过程。队员在老先生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碗”的研磨,了解了胡开文墨块的发展历史,通过与当今掌门人面对面的交流,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胡开文墨发展道路的坎坷与前途的阻遏。

老先生表示特色小镇的发展对自己的墨庄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制墨这个行业仍然面临不景气的大态势,第一制墨行业十分辛苦,需要经过不停的捶打。第二,制墨对天气也有要求,天气热的时候不能制等墨,只能制作普通的墨。制墨作为一个古老技术传承的行业,政府方面对制墨也作出了相关得扶持政策,但是胡开文墨庄作为一个运营良好的墨庄暂时并没有申请相关的扶持项目。老先生的制墨店就好像镇口那颗两百多年的大树,栉风沐雨又勃勃生机,立在着依山傍水的小镇上不骄不躁,一直向阳。俨然成了雕刻时光小镇的一块招牌。

不施色彩展天工 莹润如玉显古史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美的三雕是由画家,工匠和儒商一起完成的,可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队员来到三雕的发源地,与传统经典零距离接触。在当地木雕工匠的演示下,队员近距离观看了木雕的制作过程,参观了木雕的门窗和长廊。

在上庄镇文化展陈中心里,队员生动形象的了解了石雕和砖雕的技艺以及发展历史,第一次如此贴近的认识了三雕,同时了解到上庄镇文化展陈中心也是“复旦大学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全体队员通过蔓延一公里的家庭式徽州古建筑,深刻体会了“无宅不雕,无处不雕,无木不图”的文化底蕴。以不骄不躁之心,完成自己的任务,用工匠精神,对待自我发展。

实践结束后,队员对调研项目进行了总结,纷纷发表自身感想。“传统”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传统”的背后是一群默默坚守经典的工匠。当代文化在物质的飞速发展下被推动着,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典文化。只有把握时代的特色,传承经典,才能发扬精华,淘汰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