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济管理学院 李慧 陈露露 施蕾/文 季薇/图)无为鱼灯,传统民俗舞蹈道具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富有独特的魅力,在2018年已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无为鱼灯的传承历史及发展现状,2019年7月10日,安徽师大经管院 “微经济 微人物” 赴安徽三地调研团队无为分队(以下简称无为分队)全体队员来到了国家级非遗文化鱼灯传承人任俊堂老先生家中拜访。

年过古稀的任老先生对无为分队全体队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拿出鱼灯的相册,从鱼灯的数量尺寸图案到鱼灯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再到对鱼灯未来的发展与期望等为队员们介绍了八里鱼灯。
结合神话,寓意美好
老人指着相册告诉队员,八盏鱼灯上的图案对应着八仙的八件法宝寓意可以降妖除魔,上面的八种花卉寓意富贵吉祥,这些都表达了先祖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其他鱼灯相比,无为鱼灯最大的特色就是每户各司其职传承一种鱼灯,不能随意更改,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可以将鱼灯舞表演好。队员们好奇问道,“现在还是每年都有鱼灯表演吗?”老人告诉队员原本是每遇丰年都会表演鱼灯舞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虽然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但是只要遇到特定节日参加鱼灯舞演出的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鱼灯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也具有凝聚人心的价值。

曲折发展,传承险断
一九四九年前,历史风云变幻,鱼灯失传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彼时尚且年幼的任老先生时常听祖父与父亲谈起鱼灯传承,在家人们的熏陶下,老先生对鱼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祖孙三人共同努力,1956年失传多年的鱼灯终于重见天日。然而此后十年浩劫,鱼灯的一切被列为四旧尽数毁去,祖孙三人的心血付诸东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鱼灯技艺视为珍宝的任老先生与健在的爷爷努力回忆,重新整理资料,无为鱼灯得以重生。说起这段往事时老人带着欣慰的微笑,为鱼灯可以传承至今而感到自豪。

紧跟时代,创新发展
在被问及对无为鱼灯未来发展有何规划与期望时,老人爽朗笑道“你们年轻人不是都懂电脑吗?我听他们说可以用电脑画出更精美、细致的图案,我准备今年就试试。现在制作的鱼灯与我们一开始做的已经有很大不同了,比如说,之前用油皮纸扎鱼灯现在用的是特制的纱布,比之前更容易保存了,现在里面的蜡烛也换成了通电的灯,我们玩起来也不容易损坏。”据了解,虽然现在鱼灯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但是了解鱼灯文化的人却不多,对此感兴趣的人更是极少。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每年年底县城文化馆会开展鱼灯学习制作工艺培训,但学习制作鱼灯是一个复杂且长久的工程,目前只有几个徒弟在跟随任老先生长期学习,传承下去并不容易,今后政府应该在鱼灯演出、传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总的来说要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文化,既要立足传统又要与时代相结合。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要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目前国家对非遗文化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受人力物力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鱼灯的传承发展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此次调研活动,无为分队近距离的体会到了非遗文化无为鱼灯的魅力,并且对于无为鱼灯的发展传承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文化传承背后的艰辛,并以传承发展并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