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学工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经管先锋“三下乡”】人物专访 | 魏红梅老师:传承六尺“礼让”之贤,百年树人,孜孜不倦

日期:2019-07-09  作者:吕洋  编辑:吕洋      点击:

本网讯(经济管理学院 汪玉/文 黄岚/图)为了深入对六尺巷文化发展的研究,79号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赴安徽三地“微经济·微人物”调研团队成员早早集合,兴致勃然地出发,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下与魏老师在家中交谈甚欢。


唯有坚持,不负梦想

魏老师有着多年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当谈及教学问题时,魏老师总是侃侃而谈,思维敏锐。老师从教育、人文、创新素养等方面阐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对六尺巷文化的见解以及对新一代中国新青年的期望。在长达一个小时、充满欢声笑语的采访过程中,魏老师多次提及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将心比心,从学生角度去考量问题,体谅学生,这不仅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修身为先,大度做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老师重点给我们讲解了六尺巷的故事。在清朝康熙年间因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请求他利用职权进行干预后的回信。家人收到回信立即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从此也流传出这样一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直到如今还在被人引用。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距离所能承载的。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片言之赐,沐我等心

在采访的最后,魏老师着重强调身为老师,要时时熟悉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程度,结合当地六尺巷的特色进行因材施教,做到真正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结束之时,魏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队员们听完后,觉得教师职业是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地提炼、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