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 汪常 许光真)为传承非遗文化,留住文明根脉。经管学院赴安徽四地“微经济 微人物”调研团队无为分队于7月8号上午来到无为县文化局进行实地采访与调查。在了解团队的来访目的后,无为分队受到了以无为县文旅休局张逸根同志为主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张逸根向分队一行人介绍了目前无为县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主要从非遗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工作打算与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具体介绍。据悉,目前无为县共有民间非遗项目300余项,具体可以涉及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加强非遗普查,深入挖掘资源
普查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调查方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当地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无为县文化局及相关单位自2009年首次开展普查工作以来,2017年再次组织开展普查工作。两次针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资料,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无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扩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在采访的过程中,无为分队从宣传展示到“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及积极申报省级民间文化了解了无为县的宣传力度。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宣传则是为了壮大。从张同志的访谈中了解到现在无为县职教中心等学校现场宣传,扩大影响,推动剃墨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健康发展。
积极申报“非遗”,形成名录体系
无为分队主要调研对象是以剔墨纱灯和鱼灯为主的非遗文化。其中剔墨纱灯和鱼灯分别是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通过对散落在民间面临失传的艺术瑰宝进行搜集整理,无为县文化局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
利用非遗项目,打造文化品牌
在团队的了解下,在2012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无为剔墨纱灯荣获金奖。此外在2017年,无为剔墨纱灯再次被安徽省选送到黄山市参加第三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受到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博物院院长单翎霁的称赞,目前已将剔墨纱灯这一特色项目打造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重传承人培养,促进非遗传承
经过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时光沉淀,非遗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非遗文化面临的一大困境便是缺乏传承人。张逸根同志说不由发出一声长叹:“现在学习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已经快失传了。”简单的一句现实描述却蕴含着对非遗文化深深的担忧。小队成员也由此产生深思。对于无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张逸根同志以八个字的精炼话语回答了提问——继承弘扬,推陈出新。对此,无为县文化局也积极展开保护政策,成立了一些制作工艺工作室,在相关职业技术学校也设立了专门学科,邀请传承人授课,传承手艺,保护文化。从中团队也了解到鱼灯代表性传承人任俊堂老先生和剔墨纱灯传承人朱晓钟老师。

非遗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除了需要政府主导,还需要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倘若仅仅依靠那些选出来的国家、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力量远远不够。正如张逸根同志表示:“关注非遗文化,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守护者,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非遗传承人。”